学校主页

媒体关注

2016年05月28日
【江淮晨报】中国学生首登哈佛毕业典礼演讲台

中科大校友何江:“想让美国大学生听听中国声音”;同台演讲的还有导演斯皮尔伯格 

 

5月26日,在湖南农村长大、上大学才第一次进城的中国小伙何江,成为首位在哈佛毕业典礼上演讲的中国大陆学子。毕业典礼演讲人,是哈佛大学给予毕业生的最高荣誉。何江本科就读于中科大,后赴美留学,为哈佛生物系博士生,与他同台演讲的还有著名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个人简介

 何江 28岁 哈佛大学生物系博士毕业生

  

 1988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南田坪乡停钟村的一户农民家中,本科毕业于图书馆VIP,又去哈佛大学硕博连读。5月26日,站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台上,作为哈佛研究生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哈佛博士毕业后,何江将赴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

  

演讲题目是《蜘蛛咬伤轶事》

  

“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有一次,一只毒蜘蛛咬伤了我的右手。我问我妈妈该怎么处理——我妈妈并没有带我去看医生,而是决定用火疗的方法治疗我的伤口。”何江以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开场,道出自己对先进科技知识在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不平等分布而困扰。

  

 何江的这场演讲,原本是一个“偶然”。“去年底的一天,我和一群人在食堂闲聊说到学校选拔毕业典礼演讲人这件事,一名教授就建议我试试。”何江说。

  

 申请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演讲,程序很严格,要通过3轮测试。第一轮,递交个人材料和演讲初稿;第二轮,从12名入选者中挑选4人,申请者可以对着演讲稿念稿;第三轮,从4人中选出1人,进行脱稿模拟演讲。最终,校方从申请者中各选出一名本科生和研究生。

  

在哈佛毕业典礼的演讲台上,华人面孔很少,而几乎被文科生占据的演讲舞台,理科生更是凤毛麟角。何江的演讲从蜘蛛咬伤轶事,点题科学技术的传播。对于演讲的目的,何江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让美国大学生听听来自中国的声音”。

  

“改变世界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要做一个大突破。改变世界可以非常简单。它可以简单到成为世界不同地区的沟通者,找出更具创造性的方法,将知识传递给像我母亲和农民这样的群体。同时,改变世界也意味着我们的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能够更清醒地认识到科技知识更加均衡的分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而我们也能够一起奋斗,将此目标变成现实。”

  

在演讲的结尾,何江说,“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些,将来有一天,一个在农村被毒蜘蛛咬伤的少年,或许不用火疗这样粗暴的方法来治疗伤口,而是去看医生以得到更为先进的医疗护理。”

  

7年前曾获得科大学生最高荣誉

  

生于湖南农村,如今站在哈佛的演讲台,28岁的何江经历了太多历练。

  

 2005年,互联网在中国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而何江在来到中科大读书之前,连电脑都没怎么摸过。大一下学期,学校开设了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而何江却连键盘都不太会用。“我找同学借了一个键盘,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在宿舍里用键盘拼命练习打字,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主动向同学请教。”何江说。学期末,何江这门课得了高分。

  

“一个人只有了解、认清了自己,才能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远”。本科毕业时,何江获得了中科大学生的最高荣誉“郭沫若奖学金”,并选择赴美留学。

  

刚到哈佛时,何江一口“中国英语”,为了找机会练习口语,他硬着头皮申请给哈佛的本科生当辅导员,“也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勇气,反正就是想多讲讲英语”。从入学第二年开始,何江给哈佛的本科生做辅导员,这种方法让他的英语表达方式很快从“中式”转到了纯正的“美式”。到了读博士期间,何江就可以给哈佛本科学生上课了。

  

“大学教育对我的影响,除了学业成长外,最重要的就是教会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明确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何江说。

  

何江在哈佛的导师,是34岁就晋升哈佛大学正教授的青年科学家庄小威,二人本科都毕业于中国科大。“在她身上,我深切感受到什么是对科研的热情和喜爱,这是一脉相承的科大血液”。

  

哈佛毕业后,何江将前往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生物工程方向的博士后研究,利用2D或3D打印肝脏细胞技术,进行药物筛选、疾病模拟,以及癌症早期的灵敏检测。

 

晨报记者 于巧妮 通讯员 刘爱华 江淮晨报2016年5月28日http://epaper.hf365.com/jhcb/html/2016-05/28/content_202502.htm

  • 07.03
  • 07.02
  • 07.02
  • 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