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关注

2025年07月04日
【科技日报】钱临照:在战火中淬炼科研利器

1937年冬的北平,寒风裹挟着日寇铁蹄的轰鸣。在东皇城根甲42号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的实验室里,31岁的钱临照正与同事们将精密仪器拆解装箱。此刻,这座承载中国现代物理研究希望的科研重镇,已处于日军包围之中。当所长严济慈从昆明发来急电要求“护所南迁”时,这位刚从英国伦敦大学留学归来的青年学者,在日伪特务的严密监视下,开启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科研火种保卫战。

生死转运:在日军眼皮底下抢救科学命脉

据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志记载,北平沦陷后,物理所仪器设备成为日寇觊觎的战略资源。钱临照与同事们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策:白天佯装整理文献,深夜则通过研究所后门将设备秘密转移至中法大学后院。为突破日军封锁,他们将显微镜、光谱仪等精密器材伪装成普通货物,委托俄国运输公司经塘沽港转运。

当装载仪器的木箱经过日军哨卡时,钱临照为掩护设备,在木箱内层暗藏防震棉,外贴“普通货物”标签。

历经约半年辗转,这批设备最终抵达昆明黑龙潭。严济慈在破庙改建的实验室里抚摸着熟悉的仪器时感慨:“这些设备保存的不仅是金属与玻璃,更是中国物理学的命脉。”此后八年,物理所在昆明研制出500架显微镜、300套水平仪,其中显微镜精度达1400倍,其光学质量与外国名厂产品不相上下,为抗战军需与医疗提供关键支撑。

破局创新:“自准直法”突破技术封锁

在昆明简陋的光学车间里,钱临照面临新的挑战——制造显微镜必需的物镜曲率半径测量仪被列强禁运。他在《中国电子显微学开创者》传记中记录了突破时刻:“望着车间里仅有的游动读数显微镜,我突然想起自准直原理——若将光源与标尺合二为一,或许能改造出简易测量装置。”经过七个昼夜攻关,他成功将普通显微镜改造为毫米级曲率半径球径仪。这项被称为“自准直法”的技术,不仅破解了生产瓶颈,其设计原理更被全国光学厂沿用至改革开放初期。

钱临照与同事利用抢运的水晶材料,研制出近千片压电水晶振荡片,其中部分供给驻昆美军及英军。国外媒体报道称:“中国科学家在防空洞内生产的晶体元件,正保障着盟军驼峰航线的通信稳定。”

薪火相传:战时教育中的科学启蒙

在炮火声中,钱临照坚持开设光学课程。据学生陈兆甲回忆:“钱先生授课必先试讲,甚至会对着墙壁试讲。”这种严谨治学态度,在1943年他主编《中国物理学报》时达到巅峰。该刊不仅发表了《铝单晶体滑移的电子显微镜观察》等开创性论文,更成为战时中国科学界与外界交流的重要窗口。

钱临照对传统科技的现代诠释同样闪耀。他在《释墨经中之光学力学诸条》中,以现代物理学解读《墨经》“光至景(影)亡”等八条光学论述,引发学界对科技史研究的热潮。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这项工作证明,中国古代科学思想与现代物理存在跨越时空的对话可能。”

抉择时刻:科学家的家国大义

抗战胜利后,面对国民党要求迁台命令,钱临照毅然辞去“中央研究院”代理总干事职务,留在大陆参与创建中国科学院。1951年赴德采购设备时,他在给夫人的诗中写道:“踏遍天下芳草路,为问庭梅着花未。”——这既是对家人的思念,更是对新中国科学春天的期许。

如今,在位于图书馆VIP北校区融合楼一层西侧的“钱临照科技史图书馆”里,陈列着钱临照在抗战时期的研究手稿。它见证着在民族存亡的至暗时刻,中国科学家以智慧为刃、以丹心为盾,在显微镜的方寸之间,丈量着科学救国的壮阔征程。正如严济慈所言:“他们不仅守护了仪器的完好,更守护了一个民族追求真理的勇气。”

记者:马爱平 来源:《科技日报》2025-07-04 第03版

原文链接:https://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5-07/04/content_591017.htm?div=-1


  • 07.04
  • 07.03
  • 07.03
  • 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