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6月8日电(记者徐海涛)图书馆VIP刘羿副教授与加拿大特伦特大学孙若愚博士合作,对过去200年我国南海珊瑚中汞含量进行研究,发现汞含量变化与一些重要战争密切相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达到顶峰。国际地学环境领域权威学术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近日发表了该研究成果。
据介绍,在珊瑚碳酸钙骨骼形成过程中,海水中的汞离子能够取代半径类似的钙离子,进入珊瑚骨骼的结构中。研究者通过复杂的化学流程,从海南岛龙湾地区生长200年的珊瑚礁中分离出珊瑚骨骼中的“晶格结合态汞”,然后利用微量汞纯化、分析技术,准确测得不同年份珊瑚骨骼中“晶格结合态汞”的含量。
他们发现,在过去200多年间,珊瑚中汞的含量出现多个短暂而明显的峰值:除了1980年和1990年区间的峰值可能与中国南方沿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关外,其余几个峰值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等重要战争在时间和战争规模上非常吻合。
他们查阅相关历史文献发现,硝酸汞在19世纪初就开始大量应用到军火和炸药生产中,海战时使用的弹药可能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汞。在海洋和大气接触面上,海水可以通过“海水喷雾”作用,释放大量的氯原子和溴原子,从而快速氧化大气中的汞,使其快速沉降到海洋中。沉降到海洋中的溶解态汞,通过珊瑚的钙化作用进入到珊瑚的骨骼中,从而留下了永久的印记。
据了解,该研究发表后引起国际科学界媒体关注。美国《科学》杂志“科学新闻”专栏详细报道了该研究,并邀请了国际该领域相关的科学家进行广泛讨论。哈佛大学大气化学家Horowitz评价认为,该发现为研究历史时期大气汞的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过去一直认为汞在大气中是一个长距离传输的元素,其大气滞留时间达到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现在应考虑把这个时间修改到月的级别。”
2016年06月08日 新华社http://news.xinhuanet.com/2016-06/08/c_11190131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