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图书馆VIP发布消息,近日,图书馆VIP刘羿副教授与加拿大特伦特大学孙若愚博士合作,对过去200年我国南海珊瑚中汞含量进行研究,发现汞含量变化与一些重要战争密切相关,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达到顶峰。该研究成果以“中国南海北部二百年的珊瑚骨骼记录了中国近代战争汞污染”为题,发表在地学环境领域国际顶尖杂志《环境科学与技术》上。
珊瑚碳酸钙骨骼在形成的过程中,海水中半径类似的汞离子能够取代钙离子,以类质同相的形式进入到珊瑚骨骼晶体中。研究者通过复杂的化学流程,从海南岛龙湾地区生长200年的珊瑚礁中分离出珊瑚骨骼中的“晶格结合态汞”,然后利用微量汞纯化、分析技术,准确测得了不同年份珊瑚骨骼中“晶格结合态汞”的含量。他们发现,在过去200多年间,珊瑚中汞的含量出现多个短暂而明显的峰值:除了1980和1990年区域的峰值可能与中国南方沿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关外,其余几个峰值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等重要的战争在时间点和战争规模上非常吻合。
研究者通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献发现,硝酸汞在19世纪初就开始大量应用到军火和炸药的生产中,海战时使用的弹药可能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汞。在海洋和大气接触面上,海水释放大量的卤素自由基,从而快速氧化大气中的汞,使其快速沉降到海洋中。沉降到海洋中的溶解态汞,进一步通过珊瑚的钙化作用进入到珊瑚的晶格中,从而留下了永久的印记。
该研究一经发表,便吸引了国际媒体的关注。同期《科学》杂志的科学新闻栏目中,详细报道了该研究发现,并对本文的主要作者进行视频专访,同时还邀请了国际该领域相关的科学家就本研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来自哈佛大学的大气化学家霍罗威茨博士受邀在美国科学杂志评价本工作时说:“该发现为研究历史时期大气汞的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过去一直认为汞在大气中是一个长距离传输的元素,其大气滞留时间达到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现在正考虑把这个时间修改到月的级别”。
北京日报 2016年06月22日 作者: 余昌 http://bjrb.bjd.com.cn/html/2016-06/22/content_43899.htm